Dionysus

剧/书/影
一片残骸

 

六十年群山回唱

《音乐之声》

2019/11/16,北京,海淀剧院


是一部完全超出我预期的音乐剧。

按理来说《音乐之声》是个老故事了,但我知道的全是碎片:哆来咪啦,女教师啦,七个小孩啦,孤独的牧羊人啦,严厉的长官爸爸啦;对完整的故事其实并不了解。所以这也是我第一次欣赏它。

散场的时候拍了大合照,因为今天是《音乐之声》首演六十周年的纪念日。六十年过去了,为什么我们还在反复将这部剧搬到舞台上,为什么我今天仍为它哭了好几回?今年类似套路的剧其实还看了《摇滚学校》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前者让我嗨了一个晚上,后者让我掉了一次眼泪,但只有《音乐之声》让我愿意在散场后坐下来慢慢回想。

首先是歌曲好。不愧是“音乐之声”,经过六十年的沉淀,几乎每一首都十分出彩。开场的吟唱就能牢牢把人抓住,紧接着玛利亚独唱,少女的天真活泼与上帝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对比,马上又跟着修女四重,“解不开谜语更解不开玛利亚”,她太特别了,灵气十足得格格不入。上校家中和孩子们的合唱更是夺人眼球,无论是哆来咪还是孤独的牧羊人全都和剧情融合得极其到位,歌曲和故事相辅相成的典范。包括哆来咪、牧羊人、玫瑰的雨滴等歌曲在后面重新出现时,无论是回忆的原调还是推进的变调都很能感染观众的情绪。无歌词的唱诗班吟唱一共两段,开场和婚礼,给了这个现世故事一种悠远纯净的基调。简直是完美无缺的音乐!

这部剧的情节和人物其实都不复杂,甚至很单纯,没有什么过于猛烈的反转,但正是这种单纯构成了它的力量。政治立场不同就分道扬镳,潜在的情敌间也没有上演勾心斗角,上校和玛利亚认清自己的心意后就步入婚姻(虽然稍微有点快),孩子们也都很喜欢唱歌的新妈妈。家庭中发生的更多是小摩擦和笑料,这个故事最大的矛盾其实埋在社会背景中。在最后一场之前我其实一直怀疑这个设置的必要性:明明取合家欢的那一面就足够漂亮,为什么添上纳粹的身影?只是为了让上校和女士和平分手也太夸张了吧。

但到最后我不仅接受了它的合理性,甚至认为缺少了这一要素,《音乐之声》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光芒。倒数第二场,歌唱比赛在两面万字旗下进行,这个场景充满了荒诞和诡异,与之相比《摇滚学校》和《放牛班》的“比赛”部分都过于平和,单方面地趋向激情或是抒情,而《音乐之声》则充斥着紧张感。甚至他们从音乐节上逃走后都没有结束,搜查队闯进修道院,一家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走向大山,朝着国界线另一端的自由行进。院长妈妈这里再度唱起了“寻觅你的梦”,这首歌第一次出现是她希望玛利亚发现自己的心、放手追求幸福;而在这里它的含义再度上升,不再是一个天真的少女寻求所爱,而变成所有被恐怖统治的人们对更广大幸福的寻求。 

 

看剧的时候其实有几个比较触动我个人的point,首先是爱情观:麦克斯唱段里提到穷人才有爱情来互相安慰,富人的生活太多余裕,没有产生爱情的地方。感觉这个说法很有意思,因为正好和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相反。不过可能它们讲的也是一个事情,穷人相互扶持,容易产生爱情,但没钱经营只能潦倒收场;富人的话相对就平稳很多,没了彼此都不至于活不下去。剧中还有一对儿是丽丝尔和罗尔夫,其实没成,他俩是少年人的怦然心动,傻乎乎的还很不稳固。不过最后加了一笔罗尔夫的藏匿还挺细致的,算你小子还有点良心……

然后就是弥漫全剧的宗教气息,看得我都有点动摇了,上帝难道真的能给人心灵上的平静?怪不得有那么多教徒皈依。彩窗配上灯光非常美,党姐祈祷的手势特别可爱!

以及说实话,上校和玛利亚有点现代霸总和玛丽苏的影子——呃,连名字都对上了。但在故事里他们都很真,感情很真,言行也很真,七幕做剧真的非常用心,这部的舞美灯光种种细节都做得很精致,演员表现也特别好,所以能带人入戏。

回来看海报,发现整个故事竟然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,本来想写它“非常理想但是没有关系”的我十分震惊,因为这真的……真的好难得。有人这样获得了真实的幸福,太好了,要永远唱歌啊!

 

 
评论

© Dionysus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