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onysus

剧/书/影
一片残骸

 

风云汇聚四张机

《四张机》

2019/08/08,北京,西区剧场

补档

 

 

《四张机》是一部很优秀的小剧场原创剧目。考虑到是由一群兼职的戏剧工作者创作和演出的,尤为难得。它将舞台取得很小,燕园一角,一方小桌撑开的招生办公室;出发点也很小,几张试卷,录取名额花落谁家。但这部剧的视角很大,背景设定在五四前夕,酝酿了几十年的变革动荡一朝爆发,使得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每一句话语和每一次行动都有了多重意义。

本剧的人物设定非常经典。主创说有多位人物原型,我才疏学浅便不一一分析了,就谈我从表演中感受到的吧。卢伯安率先出场,背头西装金边眼镜,代表了他西派的观点和立场;求三野一袭长衫,说话温文、面上时刻带笑,讲究中庸之道;谷老先生年纪上就与前两位差上一大截,奉行孔孟经典,和卢伯安针锋相对。三个人代表了三种言论、三个旗鼓相当的势力,他们分头支持的三个学生是其思想在年轻人身上的体现。

仅仅这三位实际已经足够组成变化多端的三体结构,相互追逐超越、排斥吸引,产生无穷无尽的形态。事实上剧目的结局也是如此,没有定论。但如果仅仅是他们三人唇枪舌战,戏剧性就要大打折扣,沦为一出有服化道的辩论,因此又引入了时局下更多的事件和更多的人物:姨太太这条线代表的军阀势力压迫和混战,隋教授这位思维直接、崇尚逻辑和科学的清华教授,为女性的教育状况呼号的女学生和谷娴,以及象征着多数普通老百姓的鲁师傅。这也使得三位教授最初为招生开始的讨论逐步提升了维度。

他们最初面对的问题是,大学何以存之?“大学”这个词在汉语里由来已久,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,然而西式的高等教育学府又是从一百年前、从北大才开始的。两千多年里,其精神内核不可能固定不变,却也从来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点。面对层层累积的先贤文化和崭新的西方思想,处于国家危难的千钧一发之际,一个人哪怕开口都需要勇气,更何况是为之掌舵。从这一点而言,我非常敬佩真实在历史中发声的知识分子、教员和校长,没有他们,如今我们还不知道会在哪里。

然而随着时代的幕布拉开,焦点就从一个关于大学的学术问题扩大为一个关乎时局的政治问题:如何救国?或者说,从一开始这个更大的问题就是隐隐存在于几张试卷下的。在那样一个年代,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就是救亡图存,哪种思想更能有力地将人民从深渊中救起?谷老先生谈戊戌,学生试卷写民国,他们的所有讨论都是基于时局展开的。但这个问题比大学精神更大、更无解,最终被一声枪响击破,被现实中咆哮的学生运动打断。最后三位教授为了营救学生三方奔走,将抽象的学术讨论收束到了一种人性的温情中,从人出发又回归到人,这或许是所有关于大学、国家等等争论里不变的根基。

 

感想基本如上,下面写一写剧目本身。女学生的信是一条支线,虽然丰富了情节层次,但是进入稍晚,铺垫不足,尽管其主题同样在教育维度,但反而稍微扰乱了原本工整的结构。女儿对此的反应倒在情理之中,我同为女性也极有共鸣,因此可以接受这条突入的支线。也是这封信的加入才凑足了“四张机”,为这部男性挥斥方遒的戏增添了另外半边天的身影。或许更早借助女儿对此进行评论和暗示会更加融合一些。

几位演员表现都很不错,但台词节奏上还是稍微有些快,尤其是一开始的时候,再加上本剧某些词句较文,速度太快观众可能来不及反应,使效果打折扣。如果可以在话语间适当留白,也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我看《四张机》之前就看过一轮许多好评,去的时候抱着比较高的期望,可以说《四张机》没有让我落空。整体非常流畅,推进与转折都恰到好处,情绪有张有弛,最后的高潮也有足够的力量。演员功底优秀、配合默契,值得一提的是求三野的演员在演出前不幸出了小车祸,出场时拄着拐、右脚打着石膏,然而直到谢幕我们才知道这是真的受伤不是演的。整个剧组能够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并将剧本和演出调整得不漏痕迹,实在是非常非常出色!

此外,舞美设计也简洁优雅、恰到好处,我还尤为喜欢幕间的小曲儿,不知道是不是求教授写的昆曲,非常有年代感。

九人作为一个非专业剧团,可以用如此认真投入的态度打磨一部剧,并最终呈现出这样的结果,实在让我钦佩。北大不愧是北大,北大的同学不愧是北大的同学。期待九人的更多作品!

 

最后,在这个时间看这个主题的剧,不得不让我想到最近北大退档河南考生的新闻,进而想到近些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事情。一百年过去,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例或许增加,然而学生中仍然有人在千禧年的太阳下擎着五四的火把。北大的学生没有变,是北大变了。《四张机》演的是百年前的旧事,却仍然可悲地有着现实意义。

 

 

 
评论

© Dionysus | Powered by LOFTER